图片
图片
作者 :儒风君 · 小西
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云:“夏三月,此谓蕃秀,天地气交,万物华实。”
入伏,是一年中最炎热的开始,也是养生调息的关键节点。
此时阳气最盛,阴气初生,稍有不慎,便易耗损元气,埋下秋冬病根。
老话说:“热在三伏,养在三伏。”
入伏首日,顺应天时,吃对食物、避讳禁忌,方能安然度夏,福运绵长。
01吃6样
冬瓜:消暑利湿
《食疗本草》记载:“冬瓜,甘寒,利小便,止消渴。”
冬瓜,是夏季天然的祛湿降火神器,尤其适合三伏天食用。
冬瓜水分含量高达96%,能快速补充体液,缓解暑热烦渴。
此外,冬瓜富含钾元素,有利于促进排尿,帮助排出体内湿气,预防水肿。
更重要的是,冬瓜属于低卡高纤食物,每100克仅12大卡,是减肥人士的理想食材。
根据《食疗本草》记载,冬瓜皮利水效果更佳,可连皮煮汤。但要注意的是,体质虚寒者宜加姜片调和寒性。
老话说:“夏吃冬瓜赛人参。”
一碗清爽的冬瓜汤,胜过十杯冰镇饮料。
绿豆:清热解毒
《本草纲目》有言:“绿豆气味甘寒……解一切药草、金石诸毒。”
入伏时节,暑热夹湿,人体易生火毒。
一碗绿豆汤,恰是老祖宗留下的天然解暑方。
绿豆可以说是清暑第一品,含丰富钾元素,能帮助我们缓解夏季出汗后的电解质失衡。
此外,绿豆中的膳食纤维能有效促进排毒,预防痱子、暑疖。
心火旺盛时,将绿豆与百合同煮饮用,也有助于安神降火。
古法也提到,将绿豆、赤小豆、黑豆各取30g煮水制成三豆饮,有预防暑气的作用。
但要注意的是,体质虚寒者不宜多吃。服用温补中药期间也要慎食绿豆。
民间讲:“夏吃豆,胜吃肉。”
入伏后的绿豆汤,就是在给身体大扫除。
莲藕:养心安神
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称:“藕,生津止渴,补心益胃。”
入伏时节,暑热夹湿,最易耗伤心血。
而莲藕生于淤泥却不染,得水土之精气,正是养心清暑的应季佳品。
江浙民间有“暑天一片藕,胜过三帖药”之说。
藕中富含铁元素,能促进血红蛋白生成,清代御医常以藕粉调养血虚。
另外,藕中的黏液蛋白能保护我们的胃黏膜,缓解夏季食欲不振。其中富含的维生素B6,还能帮助我们身体合成血清素,对于失眠多梦者,睡前饮碗藕羹尤宜。
一截清藕,三分药性,七分食养。
伏天常吃,既解馋,又养人,正是老祖宗留下的消暑智慧。
苦瓜:降火明目
《滇南本草》记:“苦瓜味苦,性寒,治丹火毒气。”
苦瓜虽苦,却是伏天养生的珍宝。
它性寒味苦,入心、肝、脾、肺经,能清热解暑、明目解毒,尤其适合三伏天湿热交蒸的气候。
苦瓜中的苦瓜苷,能清心除烦,缓解暑热心烦、口干舌燥。适合熬夜、易上火、口舌生疮者食用。
此外,苦瓜中富含维生素A和胡萝卜素,可缓解眼干、眼疲劳,预防夏季肝火旺导致的目赤肿痛。对经常用眼的人群很有帮助。
不仅如此,苦瓜还能促进代谢,帮助身体排出湿热浊气,预防夏季湿疹、痱子。
然而,苦瓜虽好,脾胃虚寒者不宜多吃,或是搭配姜蒜调和寒性。孕妇、经期女性也要慎食,以免寒凉伤身。
老话说:“夏日吃苦,胜似进补。”
苦瓜的苦,是身体的良药;人生的苦,是成长的养分。
伏天适当吃点苦,才能换来身心的甜。
生姜:驱寒护阳
《论语》有“不撤姜食”之说。
姜的妙用自古就已验证。夏日吃姜,更可以反佐寒凉,守护阳气。
入伏时节,温度居高不下,在空调冷饮的环境中,吃姜能暖中焦、驱内寒,还能预防夏日伤寒引起的头痛、腹泻、关节酸冷。
中医更是有“春夏养阳”一说,姜有助于阳气升发,帮助我们改善冬季易发的咳喘、胃寒、手脚冰凉等不适。
更重要的是,姜中含有姜辣素,可以促进排汗,带走体内湿浊,化解苦夏引起的食欲不振、舌苔厚腻。
早吃三片姜,胜过人参汤。
看似平凡的生姜,实则是古人留存的度夏智慧。
但要注意的是,阴虚火旺者应减量,夜间19点后也不宜大量食用。
伏天养生,以姜的温热制伏寒邪,唤醒脾阳,就是在以阳养阳。
莲子:健脾安神
《神农本草经》列莲子为上品,谓其“补中养神,益气力”。
入伏时节,暑热夹湿,最易耗伤心脾,使人烦躁失眠、食欲不振。
而莲子,正是此时养生的绝佳之选。
莲子甘平,入脾经,能化解暑湿导致的食欲不振、腹胀乏力。
还可以缓解暑热导致的烦躁不安,改善心慌、失眠、多梦等不适。
另外,莲子还可补肾固精,对体虚乏力、腰膝酸软有益,所以老人和小孩均可食用。
不过,莲心苦寒,体质虚寒者建议去除食用,每日不超过20粒,也不应与螃蟹、绿豆同食,以免引起腹泻。
一碗清甜的莲子汤,呵护脾胃,安然度过炎炎长夏。
图片
02忌3事
忌贪凉饮冷
《伤寒论》指出:“夏月阳气在表,胃中虚冷。”
三伏时节,人体阳气外浮,内里空虚,此时贪食寒凉,最伤脾胃阳气。
一根冰棍下肚,需调动五脏阳气暖化,现代医学也证实如此贪凉,很容易引发胃痉挛。
中医“冬病夏治”的理论指出,夏季贪凉者在冬季咳喘发作率会增长3倍。
所以,水果要常温食用,空调房可以备披肩护住第七颈椎处的大椎穴。
三伏天还可喝热茶,外热内养,这才是阳气保全的妙法。
忌大汗淋漓
《千金要方》云:“夏月阳气在外,过汗则伤津。”
入伏时节,人体阳气浮于体表,毛孔大开,若大汗淋漓,如同开闸泄洪,不仅损耗元气,更会埋下秋燥冬虚的病根。
中医认为血汗同源,过度出汗会导致心慌气短,手脚发麻,甚至在入秋后干咳皮肤痒。
另外,汗出时腠理疏松,空调冷风、湿气易趁虚而入,引起暑湿感冒,关节酸痛。
所以,三伏时节,运动要择时择式。
选择晨间5-7点阳气初升或傍晚17-19点暑气稍退时为佳。
招式以慢为主,如八段锦,太极,林间漫步等,遮阴避晒,微汗即可。
收敛三分汗,换来一季安。
忌熬夜耗阴
中医强调:“夏夜宜早卧,以养阴气。”
入伏时节,阳气外浮,阴气内守,熬夜就是在透支生命的本源。
子时(23-1点)胆经当令,此时不眠,胆火上行,晨起很容易口苦咽干。
哈佛医学院研究证实,连续3天23点后睡,免疫力会下降40%。
所以23点前入睡,可以养肝胆之阴。
午时也要保持小憩的习惯,睡前还可以冥想或泡脚,有助于提升睡眠质量。
切记,三伏夜熬一天,等于平日耗三天。
睡个好觉,蓄阴养阳,便是为秋冬的康健蓄能。
▽
《月令七十二候集解》道:“伏者,隐伏避暑也。”
入伏养生,贵在顺时:
饮食清补,祛湿不伤阳;动静有度,养心不耗气;作息守时,敛阳以培本。
三伏天的调养,就是在给秋冬的健康存款。
今日的一份克制,换来的是未来的身安体康。
愿您:长夏心清净,自此皆欢颜。
文末点亮小红心,鼓励下儒风君!
3秒加星标,儒风大家抢先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驰盈策略-股票配资网平台点评-十大可靠的配资公司-114配资查询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